一个行业的发展首先受制于技术的发达程度,而技术的应用效果又取决于人的智慧。归根到底,“人”是一个行业或者产业发展壮大的最关键因素。

之所以这么说,在于我们对家居、家装行业观察发现,整个行业的发展正在迎来巨大的转变时期,以往的思维、方式、规则在被不断的打破,从而蜕变、诞生了一些善于利用新的技术、具备底层系统优势并善于构建和消费者新型关系的企业。这在家装行业非常明显。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明显看到这些新的特质,从而让我们对整体还十分原始落后的家居家装业,拥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新旧之间的转换可能是缓慢而无声的,但它代表着新的力量。在此,我们简单总结“新家装人”的三项主要特质。

对技术敏感,具备系统性思维

曾经在家装行业,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是最不被重视的因素。大量的工作主要靠人力解决,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家装企业每成交一个订单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成本。

当业务规模在不断扩大,管理的难度也在指数级增长。往往是年营收几百万的家装公司活得比较滋润,营收几千万的公司反而利润稀薄。

而对于新型的家装从业者来说,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积极拥抱技术,在信息化水平上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靠拢,比如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基本的OA系统(办公自动化)等,此外在施工环节的智能化监测、指导也逐渐被提出。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从多个方面帮助企业提升效率,从系统高度让组织流程更加清晰、角色和绩效透明可见。

无论在整装、还是局部改造翻新,未来家装企业能否在运营效率上更胜一筹将成为生存的关键因素,而企业必须借助技术的力量,从底层开始构筑企业的信息护城河、系统性优势。

对工艺敏感,培养产业工人

家装工人是这个行业最为重要的力量,长期以来组织分散,以工长方式承包各个装修工地,经验和技法的传授主要通过师徒制。但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难适应家装施工标准化的要求,消费体验也难以保证。

成熟的“产业工人”是家装行业的必然,因为施工工艺的标准化必然要求稳定、成熟的施工队伍,而这一使命也主要靠新型家装企业来实现。

例如,万链家装通过改进家装工艺,量尺设计以后在后台自动生成瓷砖切割方案,数据传到库房提前做好瓷砖做切割,不用现场切割。这样一来,施工工人只需根据编号直接贴砖,而不用再学活水泥、切割等等,工作量减少的同时效率也提高很多,并且现场无噪音、减少了垃圾。

爱空间同样在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培养自己的产业工人。在唐人对谈栏目中创始人陈炜表示,信息技术与产业工人的结合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把工人的任务包全部进行标准化定义,对每道工序的工作内容、时间、金额,劳动定额、地点和所用的材料等等这些要素进行标准化的定义。

第二步是把整个工序的定义做成一个任务包,就像滴滴的任务包一样,然后通过APP发到每一个工人的手机端,让他们自己能够主动决定是否要抢这个活。这就是派单,系统的一个派单。

第三步是工人拿到这个任务包的单后,到现场干活登记,打卡完工,并申报领工资。当然,工人的活干得如何,是否验收合格,工人工资是否能够全额领取,还要看家装消费者给工人工作结果的评价。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家装行业的革新仍要从最底层的工艺以及家装工人的有效组织开始,这也是新型的家装企业与传统家装企业的一大区别。

对消费敏感,从创造用户价值入手

家装一向是一个广受诟病的行业,在整个家装过程中消费者的诸多痛点诉求往往是被无视和故意忽略的。甚至在业内,“增项”已经成为家装公司生存、获利的重要甚至唯一方式。在噱头营销充斥行业的情况下,企业不这样做又无法生存,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出路只有一个,就是真正的“俯下身”来,创造用户价值。新的家装从业者,不是将业主视作一个个“会移动的印钞机”,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家庭生活单位,他们在装修前、装修中、装修后有着怎样的需求?企业如何满足他们?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才是行业发展的良性状态。

据说在日本,家装公司甚至会在施工前替业主提前准备一份伴手礼送给邻居,以免在日后的施工中打扰到对方。如果家装公司都做到这样细致入微的程度,客户还有什么理由不放心?